Plurk

在世界之頂「不丹王國」壯麗的風景中拍攝,
交織著二段充滿魔幻與真實的喜馬拉雅之旅,
看欽哲諾布用電影構築的魔幻人生。



20.6.2008︱週五︱晚上八點半
【旅行者與魔術師】

不丹◎宗薩仁波切/2003/108分鐘




電影《旅行者與魔術師》
    
追尋著作者到不丹朝聖的縷縷足跡,沐浴在藏傳佛教的宗教氣息,
品嘗到不丹特殊的文化風情。

且 讓《不丹的旅行者與魔術師》帶引著你行一趟最不可思議的奇幻之旅 , 宗薩欽哲仁波切拍攝的不丹電影《旅行者與魔術師》,故事是從一個急欲逃離家鄉的知識分子開始,他丟下官職跑去追尋夢想中的國 度,旅程中遇見了愛說故事的和尚與心儀的女孩。和尚在這段旅程中,說完了一個魔幻的故事中的故事:不愛讀書的哥哥著了偷學魔法的弟弟的道,進入了一個真實 的夢幻之旅,演出一場荒唐的情變而幾近瘋狂。知識分子受到了和尚故事潛移默化的影響,心性大為轉變,對於自己夢想的堅持也逐漸模糊。電影中呈現不丹日常生 活,並用佛學的哲理來詮釋人生無常的法則。


推薦感想◎Alice Kok

拍板舉辦青春電影「友戲睇」,我一想就想到了要推薦這部有點另類的電影,另類的第一個原因是該片的出產地,「不丹」是喜瑪拉雅山地區的一個獨立小國,有被稱為「最快樂的窮國」之譽。另類的第二個原因,是該片的導演,於1961年在不丹出生的Khyentse Norbu,並不是普通的電影人,而是一位極受尊敬的藏轉佛教轉世喇嘛。說他是喇嘛,他卻又不是我們想像的,在傳統中表現得深不可測的老人家,而是個活力充沛,完全追得上當今影像時代的藝術家。

片中講述年輕的知識份子充滿了對外在世界的憧憬,一心要到美國「闖天下」,離開讓他納悶的故鄉。在途中卻遇上了年輕的僧人和漂亮的村莊姑娘,僧人一路上和他說了個故事,年輕主角開始的時候不願聽,只想儘快離開,但一路下來發生了一些事,讓他的所謂「理想」受到了動搖,最後在不知不覺下作出了決定。

看這片的時候一開始其實不很喜歡主角,說他年輕,看上去也不少了,他那很不成熟 的行為舉子讓人有點反感,怎料一路下來,居然和他一樣,不知不覺地進入了一早鋪排好的戲情裡,完全投入到了故事中去,一口氣看完了片子的那一刻,自己不禁和主角一樣,會心微笑了起來。


Travellers and Magicians Official Site

電影《旅行者與魔術師》台灣官網


導演 宗薩仁波切 Khyentse Norbu
 
  「旅行者與魔術師」是欽哲諾布繼1999年「高山上的世界盃」(The Cup)受到國際肯定之後所拍攝的新片。當年在坎城影展世界首映之後,「高山上的世界盃」在世界各地贏得了影評的讚賞與影展的各種獎項,並於四十多個國家發行。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稱欽哲諾布為「天生的拍片家」,倫敦晚報(London’s Evening Standard)說欽哲諾布是「當今最紅的新秀導演天才之一」。
 
  「高 山上的世界盃」是欽哲諾布的半自傳,內容關於一群為世界盃足球賽決賽而瘋狂的出家人。這部令國際驚奇與轟動的影片,使得大家對於西藏僧侶的看法變得較為人 性化,而不是像常見的那種聖者的單一形象。該片拍攝於印度北部喜馬拉雅山區的藏人難民自治區。「高山上的世界盃」主要演員與工作人員都是出家的僧侶或沙 彌。令人驚訝的是,大部分場景都只要三拍就完成了,導演欽哲諾布認為這是歸功於僧侶們平時禪修的力量。

除了拍片的經歷之外,欽哲諾布也被稱為尊貴的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His Eminence Dzongsar Jamyang Khyentse Rinpoche)。他是藏傳佛教最重要的轉世上師之一,也是不丹最受尊崇世家的成員之一。欽哲仁波切在藏曆鐵牛年(1961)出生於不丹東部的一處偏遠 村莊,父親為當代的佛教上師聽列‧諾布仁波切(Thinley Norbu Rinpoche),外祖父為密讀瑜伽士喇嘛蘇南桑波(Lama Sonam Zangpo)祖父為敦珠法王(H.H. Dudjom Rinpoche)。
 
  欽哲諾布於七歲的時候被認證為蔣揚‧欽哲‧汪波上師的第三世,這位不分教派的聖者與學者,曾是西藏宗薩寺的住持。宗薩寺是以其不分教派之學術與修持而聞名,在上一個世紀裡培育了許多偉大的藏傳佛教大師、學者、修行人。
欽 哲諾布於不丹與錫金受到了嚴格的佛教寺廟與學院教育,指導的老師包括數位當今佛教金剛乘中最偉大的上師。他接續了先前不分教派的傳承,在世界各地創立了多 處關閉中心、義理學院、慈善基金會等。不拍片的時候,仁波切奔波於亞洲、北美洲、南美洲、歐洲、與澳洲之間講授佛教義理。儘管必須不斷往來各地,他每年都 會進行數月的嚴格禪修閉關。
 
  十九歲的那年,他第一次接觸到電影。從家裡到學院的路上,仁波切在印度某個火車站的電視裡瞥見了一段「寶萊塢」式的敘事詩電影(暫譯:印度特有之片長三小時、六段歌舞、簡單劇情的電影,是由印度的電影城市孟買Bombay與美國的電影城市好萊塢Hollywood共同創造出來的新字Bollywood)。其後不久,雷蒙‧史泰納(Raymond Steiner,那時於印度執導兒童影片)給了仁波切第一堂的攝影課。欽哲諾布繼續學習佛教的課程,但他對於電影的興趣從未減弱。後來他開始到各地旅行講學,終於讓他有機會進入倫敦亞非學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就讀。他白天在學校上課,不過對他來說,倫敦的電影院才是他真正的教室。
 
  到了90年代初期,他認識了製片家傑若米‧湯瑪斯(Jeremy Thomas),彼此也成為了朋友。當時湯瑪斯正參與柏納多‧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小活佛」一片的前製作業。受到了彼此談話的啟發,欽哲諾布參與了紐約影藝學院(New York Film Academy)一次四周的課程。湯瑪斯將欽哲諾布介紹給貝托魯奇,之後貝托魯奇請仁波切擔任「小活佛」的顧問,還讓他在片中露了一面。在片場,欽哲諾布專注地看著貝托魯奇,把這位導演身上一切所能學到的都儘量吸收進來。「他就像是我的電影上師」,欽哲諾布說道。貝托魯奇與湯瑪斯都鼓勵欽哲諾布自己拍片,在拍攝「高山上的世界盃」時,湯瑪斯不僅擔任執行製作,還幫助募款。
欽哲諾布在不丹巴羅(Paro)家中豐富的電影收藏透露出他的獨特喜好。「閃靈殺手」(Natural Born Killers)擺在日本藝術片「紅橋下的暖流」(Warm Water Under The Bridge)旁邊,「熱舞十七」(暫譯,Dirty Dancing)與黑澤明的「電車聲」(Dodeskaden)放在一起。他最欣賞的導演包括:塔可夫斯基(Tarkovsky)、德‧西卡(De Sica)、小津安二郎(Ozu)、薩雅傑雷(Satyajit Ray)以及伊朗的新秀導演們。他在世界各個城市旅行,身上一定會有一份當地的電影放映時刻表。

0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