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張狂、敏感的細語 ——
重溫楊德昌電影

他的敏感,傾聽最微小的聲音,
最柔最柔的細語,訴說人的最內,
以張狂的劇場語言、形體,演出現實。




以描寫台灣城市變遷中人的心靈狀態見稱的台灣著名導演楊德昌,

於二零零七年六月廿九日病逝美國。

一連三個週六晚上,重溫楊德昌。
26.1︱2.2︱9.2.2008 [週六晚上]
放映地點———— 拍板視覺藝術團會址 (澳門連勝街2G地下)
節目查詢———— 66814314
拍板博客———— http://cutmacau1999.blogspot.com

{拍板友戲体為非謀利文化社團活動}

26.1.2008 ︱ 8:30pm
【麻將】

製片人◎余為彥
編劇、導演◎楊德昌/台灣/一九九六年/一百二十一分鐘
參展及得獎紀錄:
1996 柏林影展「評審團特別推薦獎」
1996 新加坡影展「最佳導演獎」

「這個年頭沒有人知道自己要甚麼,為甚麼那麼多人每天看電視、看八卦雜誌、看暢銷書。甚至於看廣告,為的是甚麼,為的是想聽別人告訴他怎樣過日子。」──【麻將】

從木柵線捷運興建時的馬特拉弊案出發,楊德昌再次以影像展現個人對當代社會的反思。流落台北街頭的法國落難少女,與張震、唐從聖、柯宇綸一票無所事事的青年相遇,展開一場現代台北的城市歷險。透過年輕人牽引出不同家庭的問題,理想淪喪、價值崩毀……這個城市終究還是如新完工的捷運,得拖著殘破的軀殼,啟動上路。

(摘自二零零七年台北金馬影展片單文宣)


2.2.2008︱ 7:30pm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 片長四小時 ]

製片人◎余為彥、徐立功/編劇◎楊德昌、 楊順清、 賴銘堂、 閻鴻亞
導演◎楊德昌/
台灣/一九九一年/二百三十七分鐘
參展及得獎紀錄:
1991 第廿八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最佳原著劇本獎
1991 東京影展評審團特別大獎、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1991 第三十六屆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
1991 法國南特三洲影展最佳導演獎
1992 新加坡國際影展最佳導演獎
1992 柏林影展競賽單元

彈子房、小公園、冰果室、貓王的音樂和收音機裡聯考放榜的唱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再現的不只是當年震驚社會的真實殺人事件,也重現了五零年代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的肅殺氣氛。眷村少年派系鬥毆、爭風吃醋;張震飾演的小四,太早耗磨的純真理想,太快早熟早逝的青春,一如暗夜裡明滅的燈火,只剩對那個時代的追憶與嘆息。
(摘自二零零七年台北金馬影展片單文宣)


9.2.2008︱ 7:30pm
年初三拍板開年派對,看楊德昌最後作品。

【一一】
[ 片長三小時 ]

製片人◎久保田修、余為彥
編劇、導演◎楊德昌/台灣/二零零零年/一百七十四分鐘
2000第五十三屆法國坎城國際影展最佳導演獎
2000第六屆波士尼亞塞拉耶佛影展最佳影片
2000第二十五屆加拿大多倫多國際影展
2000第十九屆加拿大溫哥華國際影展Chief Dan George人道主義獎
2000第三十八屆美國紐約影展
2000第三十六屆美國芝加哥國際影展
2000第五屆韓國釜山國際影展A Window on Asian Cinema觀摩
2000第十三屆日本東京國際影展觀摩
2000第四十四屆英國倫敦影展觀摩單元
2000美國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2000美國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2001第二十五屆香港國際電影節閉幕片
2001第十五屆瑞士佛瑞堡國際影展評審團大獎
2001法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2001法國凱撒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2001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年度最佳影片
2002大陸第二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
2004國民戲院「台灣V.S.東歐影展」

吳念真飾演的NJ面臨事業危機,又與初戀情人重逢;老奶奶突然中風,NJ之妻自責之餘深感人生無常,離家尋求宗教慰藉;長女初嚐愛情滋味,美好卻稍縱即逝;小兒子年紀最小,卻將世事看得清明……。本片為楊德昌最後作品,維持其一貫敏銳的社會觀察,透過典型三代同堂的家庭故事,呈現台北都會生活的縮影。
(摘自二零零七年台北金馬影展片單文宣)




閱讀延伸


楊德昌 [ 1947 - 2007 ]
1947年出生於上海,1949年舉家遷至台灣。1967年自交大控制工程學系畢業,1972年赴美佛羅里達州利大學修習電腦碩士,在南加大學習研究電影一年,並在美國擔任電機工程師七年。1981年回到台灣,與詹宏志、余為彥、徐克等人參與獨立製作《一九0五年的冬天》,擔任編劇及演員,此片後來入選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隨後參加張艾嘉製作的台視節目「十一個女人」系列劇集,導演其中《浮萍》上、下集,頗受好評。1982年,被中影啟用為導演,與柯一正、張毅、陶德辰合拍《光陰的故事》(楊德昌導演其中《指望》一段),由於本片在各方面的創新嘗試,被公認為「台灣新電影」的濫觴,而本片的好成績也使得四位年輕導演有機會繼續拍攝電影。1983年創作其第一部劇情長片《海灘的一天》,以複雜的敘事結構,討論社會轉型中的女性議題及轉型後的都會空間對人的影響,引起諸多討論。1985年拍攝《青梅竹馬》,探討台灣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男女心理。1986年拍攝《恐怖份子》,以其特殊的敘事風格,及對現代都市中人們深刻的觀察,獲得國際許多獎項的肯定。 1991年所拍攝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引起廣大的討論,楊德昌更被日本「電影旬報」選為年度電影獎的最佳外國導演。1994年的《獨立時代》獲得第三十一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1996年拍攝《麻將》,獲得柏林影展評審團特別獎。2000年的《一一》,承續以往擅長的多條敘述線、理性思辯的敘述風格,深刻檢視當代的台北都會,更為他奪得至高榮譽的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成為享譽國際的重要導演。2001年偕同夫人彭鎧立進入網路領域,於10月24日成立miluku.com網站,經營網路動畫。

楊德昌與侯孝賢同為八0年代「台灣新電影」時期的主將,兩人風格迥異,但卻一直互相砥礪互相扶持,1985年的《青梅竹馬》就是由侯孝賢資助楊德昌,並擔任片中男主角,兩人惺惺相惜的革命情誼可見一斑。至今,兩人皆以其各自的電影成就,同為受到國際肯定的台灣導演,為「台灣新電影」寫下傳奇的一頁。

2007年6月29日因結腸癌病逝於美國洛杉磯,享年五十九歲。留下未完成的遺作—動畫電影《追風》。

1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