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冷靜、細膩、漫步在邊緣青春靈魂內在的落寞荒涼的心靈風景。

11.7.2008︱週五︱晚上八點半
【大象】

美國◎吉士雲信/2003/81分鐘




《大象》是Gus Van Sent死亡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所謂的死亡三部曲《迷失死亡谷》(Gerry)、《大象》(Elephant)與《最後的日子》(Last Days))。

片名「大象」的原始構想,其中包括了兩個意思,首先「大象永遠不會忘記(An elephant never forgets)。」這句美國成語,把源自希臘俗諺的「永不忘記傷害的駱駝(The camel never forgets an injury)」替換成大象,因為大象的記憶力比駱駝更為驚人。另一個意思援用西方古老說法「事實有時就像房子裡的大象」,龐然巨大的事實可以如此明顯地存在,冷漠卻讓轉折的機會平白溜逝。



《大象》故事主軸以一九九九年美國校園暴力槍擊事件作為題材,奪得二零零三年康城最高榮譽金棕櫚及最佳導演獎。

在電影《大象》中Gus Van Sent不刻意區分十多位演員角色重要性的差異,亦不拿較多的篇幅刻畫槍手行為偏差的來龍去脈,反而拿瑣碎的小插曲填充生活空隙,可以是關於運動褲長短、女孩間的閒言閒語、同性戀團體、面對父親與失落的空虛、愛好攝影的少年。瑣事逐一堆積看似偏離情節主軸,實則直指冷漠在心中引起荒涼的力量,直到引爆成無須理由的破壞。Gus Van Sent選擇相當冒險的方式,反差觀眾揪出真兇的期待,讓事件得以沉澱後理性審視。同時以解構事件時間軸、多元觀點的剪輯手法來反應出當時美國社會對於校園槍擊案的種種討論。

吉士雲信

他的電影裡總是出現邊緣人格的角色,其偏愛描述的主角都是一些具邊緣人格的人物,尤其是青少年。這些人物皆游離在正常體制之外,過著自我流放的生活。他們皆擁有一些共同的特徵:神經質、與社會規範格格不入、精神渙散、頹廢、疏離、漂泊心境、敏感脆弱、不擅溝通、愛好迷幻藥、傾向墮落、破碎童年回憶、對家庭社會無歸屬感等。影像主題來自對這些邊緣人物的注視,彼此息息相關:刻畫他們的人格、心境、經歷和感受,他們的游離狀態和在世憂傷。而這類自我流放的精神,和公路電影所探討的主題相當接近,或說一脈相承,一幅落寞荒涼的心靈風景。

在視覺風格方面,他喜歡用浮晃的手持搖鏡頭(如《大象》《迷幻公園》)、令人沉悶窒息的長鏡頭(如《迷失死亡谷》)、許多凝視人物神色甚至恍惚瞬間的特寫慢鏡頭(《迷幻公園》裡大量出現),以及通過人物觀看四周環境的主觀鏡頭,這些都是其影像風格的標誌,使得他的敘事角度相當具主觀性,也因此 格外散出個人感性的魅力。

他的敘事手法經常不按章法,並且具有去劇情化、去中心點、非類型化的傾向,隨意的情節段落銜接,再加上其敘事節奏相當個性化,或快或慢,拉長和省略之間全憑個人的藝術敏感度,因此導致觀眾覺得隔閡、難以投入。無可否認,這類獨特的敘事風格有時候使他的影片,像一張失焦的照片意外地再現出獨創性的美感,這也是導致他的影片總是毀譽參半的主要原因。

0 回應: